⌖STORYTELLER SERIES⌖【 每一場未知的音樂實驗 – A&R @Vikichan】
我們聽廣東歌,會留意歌手、作曲人、填詞人、編曲人、監製、甚至樂手等,但又有沒有想過是一個什麼的角色,帶著無形的藝術引力,連結音樂創作的每一個崗位,造就每一首歌曲、造就每一張專輯?
⌖廣東歌背後的隱形紅線
從音樂系畢業的 Viki 曾想成為一名作曲人,因為當時香港的女作曲人非常少,她覺得若能成為作曲人「好型」,然而,隨著經歷過社會跌碰、經驗的累積,她發現成為作曲人之路並非如想像中容易。機緣巧合下成為音樂公司的A&R (Artist & Repertoire),這個負責協調音樂製作過程、卻不為觀眾認知的工作崗位:
當初為了接觸這行業,畢業後到了電台工作,希望從中認識唱片公司或從事音樂製作的人,爭取更多機會。她在電台工作期間,被音樂版權公司高層邀請成為 Publisher(版權人),負責簽約有潛質的作曲作詞人,再協助他們把作品賣給歌手。她笑稱:「這個機會『筍喎』,那我就可以賣自己的歌,正正是我希望做的工作。」,所以她便一口答應。作為版權人,她需要將歌曲 ”pitch” 給世界各地的公司和歌手,工作需要令她每天聆聽來自世界各地的demo,逐漸培養了她敏銳的聽覺,這個過程讓她更了解了歌手和監製的喜好,都為後來A&R的工作奠定基礎。
後來轉到唱片公司工作,才正式兼任 A&R 的工作,負責為歌手,鄭秀文、馮允謙、鄭欣宜、Cloud、黃淑蔓等選曲及製作音樂專輯工作,正式擔任把音樂創作人、歌手、Producer(監製)連結在一起的重要角色。
比歌手本人更相信歌手 ⌖ 好比伯樂般的角色
Viki 為不同歌手擔任 A&R的角色,但為資深歌手和新人揀歌的應對方法卻非常不一樣。因為資深歌手因有一定經驗,清楚自己希望發展的方向和與哪些創作班底合作較有默契;而新人未必認識太多行內的音樂人,需要 A&R 團隊分享自己經驗和訂立方向,令他們有所進步。 Viki 稱「我們當然會很想把自己的一套價值觀放在歌手上,希望為他們挑選合適的音樂風格,讓他們不斷挑戰、不斷進步」,但更重要的是,無論歌曲還是形象「都必須是歌手本人都喜歡的,因為若表演者都不喜歡,根本沒有辦法說服任何人。」。
「作為A&R 必須要大膽創新。」,但要得到歌手信任不是容易的事。有時候她希望提供一些大膽的意見,但歌手也未必會信服,「我覺得有時候他們不是不相信公司,而是不相信自己能力。」,所以說服工作也需要下一定苦功。「我要讓他知道,為他選這首歌不是要害他,而是為他的音樂路上帶來一些衝擊,有時候是嘗試了才會明白。」她說,如果一名歌手不願意嘗試新事物或給予觀眾新鮮感,他們很快就會被後浪取代。
很多人甚至歌手也未必很明白 A&R 這個角色的作用,Viki 說起有一次公司旗下的一位歌手跟她說, 「入行起初其實覺得不需要 A&R,覺得自己找 Producer 一起做歌就可以。」,但後來發現 A&R 除了協助選曲以外,更會在歌手和 Producer 之間解釋、協調、平衡大家的意見,「例如有一次 Artist 和 Producer 在錄音室(因為音樂製作上的意見分歧而)爭吵,那我在這個時候便需要介入調停,讓大家在歌曲或專輯上的風格上達成共識。」,令製作的過程容易一點,亦有多一個專業角度去協助做歌的過程。
保持創新就是潮流 ⌖ 一刻決定即成經典
Viki 認為廣東樂壇的文化令聽眾之間形成了某些特定的歌曲偏好,例如廣東流行曲(Cantopop),特別是「大路情歌」或「K歌」等類型。但她也覺得「其實每一隻廣東歌都是很sparkling(充滿活力)的」,因為一首歌的反應取決於很多因素,包括當時的潮流趨勢、歌曲班底的化學作用、市場營銷的策略等。儘管 A&R 的工作對歌曲成績有著相對大的影響力,但她仍對於歌曲風格與類型的選擇上「沒法太擔心,做歌只可以是 no regrets,在當下一刻做到最好,然後我們再不能 turn back,再做下一隻歌。」。
但比起如何估計市場,她更強調「trend 是不是指我們要去跟隨別人呢?我一直覺得是要我們去 create 的,因為今時今日做一首hit歌,沒有肯定成功的 formula。」。她認為若要盲目跟隨,觀眾就無法辨識歌手,所以她總會會跳出框框看,因應旗下歌手的獨特性、能力、個性等再去選擇 demo,展現他們的特別之處。
聽到『未來』的A&R ⌖ 描繪著看不見的未來
當我們聽一首歌,很多時候會覺得是歌手的功勞,但其實音樂創作是一種集體創作,幕後的作曲人、填詞人和他們的作品都非常值得尊重。
Viki 認為「其實不是很多人懂得聽 demo,需要很有耐性,需要有很多想像空間。」。當她向歌手篩選出某些 demo 時,不時會遭拒絕選擇,但她認為「他們聽 demo 只聽『現在』,而我們(A&R)聽 demo 是聽『未來』。」。由於 demo 往往未完成或完善,例如缺少編曲、歌唱或音質不佳,歌手未必可以領會歌曲的潛力及聯想到歌曲旋律可帶來的畫面感。因此,Viki 會給予歌手很多的想像空間,說明歌曲可如何編排、演繹和填詞。
正因為自己也會作曲,又身兼管理曲詞人的工作,所以更加不想浪費好的demo,會想盡力為這些創作賦予解釋和想像空間,又會「在開始每個project的時候,我都會再聽一次,因應歌手的需要、唱腔、唱法,重新去審視首 demo 。」
比起獨自滿足 ⌖ 更喜歡成就別人
Viki 的工作可以說是沒有確實的界限,除了管理曲詞人和為歌手選曲以外,還會抽時間從不同途徑發掘新血,包括社交網絡平台和歌唱比賽等。她表示「我覺得好開心,因為我好喜歡幫人,令其他人覺得開心,我自己都會開心。」,因為以作曲人為例,他們作了歌後其實再做不了什麼,最多是放上社交媒體,而如何令他們的作品成為歌手的歌曲,則需要像 Viki 般的角色連結他們。
Viki 本來其實是希望成為作曲人,後來輾轉成為 A&R,但她並沒有覺得有落差,因為她發現,「我覺得好滿足,盡綿力幫助到有才華的人,以歌手有找到好作品。我做這個工作,比自己寫歌更開心。」。而且自己的心態不再像當初畢業般,每一樣與音樂有關的工作,無論是Publishing、A&R、和音等,她都很喜歡及希望參與其中。 儘管 Viki 從事音樂工作已有一段時間,但仍有很多渴求和目標,有時候長期和幾位歌手合作,也會迷失方向或失去挑戰性,加上這幾年音樂生態劇變,越來越多優秀的獨立歌手或音樂人的出現,她希望能夠接觸更多新事物。故最近轉換成 自由工作的模式,「最主要原因是我真的想接觸新一代的獨立音樂人,想了解他們的音樂製作,音樂推廣模式,想學習更多,互相交流更多,因為這就是我認為A&R的角色需要。」
⌖ 仍在做廣東歌的堅持
近期,本地的音樂愛好者有更多元的音樂品味,不少人開始接受 Pop 以外的曲風。「我覺得大家多聽不同類型的音樂是好的,因為廣東歌不止有一種類型,不止 ballad 或是情歌,還有R&B、Hip-Hop 等曲風。」 有些香港音樂人認為聽眾的接受程度有限,困於固有的音樂鑑賞框架,其實多元市場又不一定等於要捨棄某些音樂上的標準,Viki 覺得現在新一代年輕人在廣東話的發音方面的確沒有前一代那麼精確,「我會介意他們咬字不準,因為不是不準那麼簡單,是錯了。唱廣東話歌唱啱字其實只是基本要求。當然我也會接受和理解為了配合個人風格或有目的地『錯』的字。」,所以她希望在顧及音樂性時,可盡力貼近正確的發音。而對於歌曲中加入其他語言,「只要幫助到歌曲或歌手本身,我覺得夾雜其他語言沒什麼大問題,其實80年代的廣東歌已經有,而且(歌詞中夾雜不同語言)都是我們的特色。」。 現在的年輕聽眾偏好歐美音樂或K-Pop,廣東歌的受歡迎程度不如以往,Viki覺得「很難 control 大家聽歌或語言的選擇,但因為廣東歌始終陪伴了香港人這麼久,它有著一定的文化價值,而且它(與香港人的聯繫)很直接」。她期望在變動不居的市場中,廣東歌能夠以不同的形式延續存在。「如果將來香港沒有廣東歌,或許那時我們都不是說廣東話。」 或許廣東歌流量不如昔日,但從與 Viki 的訪談感受到她和很多有熱誠的音樂人,仍然希望令廣東歌繼續存在、繼續前進,透過旋律與文字,好好承載著過去與現在、好好保留專屬這座城市的基因。